家長網(wǎng)
家長網(wǎng)  /   歷史名人  /  宋元名人  /  朱熹是什么先生

朱熹是什么先生

時間:2023-09-20 15:37閱讀數(shù):530

朱熹是元明清史料記載中,被諸多名人高度贊揚過的人物,很多人對他有極高的評價。朱熹在中華文化發(fā)展上有很大的貢獻,尤其是對儒家文法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朱熹是什么先生

朱熹又稱紫陽先生。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謚文,又稱朱文公。

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

朱熹是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的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shù)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jié)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yōu)楹笫浪Q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圣人并提,稱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于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后世皆以此立言,闡發(fā)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tài)。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說,也對后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chǔ)上的突破。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guān)于“朱子讀書法”。

1、論述教育

朱熹在總結(jié)前人教育經(jīng)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chǔ)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diào)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fā)興趣;以《須知》、《學規(guī)》的形式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

朱熹認為15歲以后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chǔ)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nèi)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對于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shù)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guān)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nèi)容。

他的《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

2、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

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diào)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

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fā)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fā),反對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diào)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