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什么心理
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孩子養(yǎng)成小偷小摸的習慣,對孩子打罵也不管用,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家長就想了解下孩子拿別人東西存在哪些心理特征?
孩子拿別人東西是什么心理
1、吸引家長的關注。如果孩子說謊或亂拿別人東西后根本不介意被家長發(fā)現(xiàn)。那么很可能說明他行為的目的就是吸引家長或周圍人的關注。這可能與孩子被忽略、感到孤獨有關。
2、攀比與嫉妒心理。存在一定的攀比甚至嫉妒心理在孩子個性化發(fā)展過程中是很正常的。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除了告訴他這種行為不可接受外,還要和他一起尋找滿足自己和實現(xiàn)目標更好的辦法。
3、抱有僥幸心理。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但仍還這么做,這樣的孩子心里總會抱有一絲絲的不會被別人發(fā)覺的僥幸心理。
4、單純地害怕失去。有些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其他人給予她們東西之后,如果她們對這個東西愛不釋手,那么他們就會把它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害怕失去這個東西,所以有些孩子,會做出將朋友借給自己的東西藏起來的行為。
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父母如何引導
1、不要嚴厲的審問孩子。若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了新玩具時,家長不要直接上來就質問孩子,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嚴厲的語氣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這樣做相當于逼著孩子去說謊。父母可以心平氣和的鼓勵孩子說出玩具的由來,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根據具體原因解決問題。
如果允許,家長可以利用獎勵孩子的方式兌現(xiàn)給孩子。比如,孩子平時吃飯不好好吃,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要求孩子在未來三天內好好吃飯,就獎勵一個這樣的玩具。這樣一舉兩得的辦法豈不是更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2、給孩子灌輸物權思想。家長平時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利,當別人想要這樣東西時,必須得經過本人同意才可以。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玩具,別人想玩但自己不想給的情況下,是可以拒絕的。
若孩子偷拿了別人的玩具,父母可以找個機會讓孩子感受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見時,難過的情緒,來引導孩子對此產生內疚。同時也能有效的改正孩子“偷”的行為。
3、教育孩子要承擔責任。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后,首先就要要求孩子將東西物歸原主并向別人道歉。如果是比較貴重的東西,父母也應當承擔賠償?shù)呢熑?,并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訴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在正確引導孩子正確觀念這方面,家長應該做到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讓孩子有滿足感,只有在物質以及情感上都獲得了滿足,才不會有去“偷”別人東西的行為出現(xiàn)。
家長日常如何避免孩子拿東西
1、讓孩子學會分享,避免自私。很多的孩子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自私,因為在孩子得到的教育中,并沒有分享的重要性?,F(xiàn)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父母對自己的寵愛,所以在他們的心中,全世界都應該是圍著自己轉的。
2、掌握孩子的滿足度。說到這個相信家長們都能夠理解了,都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很多的家長總是喜歡將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鼓勵孩子學習。這種方式其實是可以的,但是也不適用于全部的情況。家長們需要適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答應了孩子的也要盡力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