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兒童挑促織的意思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是出自葉紹翁《夜書所見》中的一句詩,意思是夜晚遠遠看到籬笆下有燈光閃爍,知道是兒童在捉蛐蛐。這首詩是葉紹翁寫的一首思鄉(xiāng)詩,詩中有景有情,移情于景,抒發(fā)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的意思
知有兒童挑促織的意思是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選自《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宋詩人。祖籍建陽(今福建建甌)。原姓李,后嗣于龍泉葉氏,祖父李穎士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中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后知余姚。
南宋建炎三年(1129),因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趙鼎黨事被貶。葉紹翁因祖父關(guān)系受牽連,家業(yè)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
宋光宗至宋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真德秀過從甚密。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又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知有兒童挑促織的下一句是什么
夜深籬落一燈明。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意思是:夜晚遠遠看到籬笆下有燈光閃爍,知道是兒童在捉蛐蛐。
原詩如下:
夜書所見
宋代·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fēng)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fēng),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賞析: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lián)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fēng)”四字,既點明秋風(fēng)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fēng)已至,而人客居他鄉(xiāng)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xiāng)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fēng),觸發(fā)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fēng)起,因思故鄉(xiāng)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fēng)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fēng)”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guān),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nèi)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yīng)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zhuǎn)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夜書所見中送字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夜書所見》中“送”的作用是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動”的作用是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原句是:“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币馑际鞘捠捛镲L(fēng)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jié)合,以梧葉聲和風(fēng)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xiāng)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