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網(wǎng)
家長網(wǎng)  /   興趣特長  /  音樂  /  古琴減字譜指法大全

古琴減字譜指法大全

時間:2024-01-26 14:32閱讀數(shù):788

古琴是我國傳統(tǒng)的撥弦樂器,歷史悠久,在發(fā)展的三千年來,有其專屬的樂譜和指法,其中指法最有名的是“減字譜”,減字譜又稱指法譜,是古琴左右指法和演奏的記譜方法,這種浦發(fā)是古琴所有指法、術(shù)語的結(jié)合,減字譜是一種沿用了千年,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方法。

古琴減字譜指法大全

1.音色符號

散音:即彈奏空弦。

泛音:左手指當琴徽處輕輕一點,右手同時彈弦。

按音: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彈。按音彈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泛音句或泛音段落開始。

泛止:泛音句或段落止。

2.右手指法

擘:大指向內(nèi)彈。

托:大指向外彈。

抹:食指向內(nèi)彈。

挑:食指向外彈。

勾:中指向內(nèi)彈。

剔:中指向外彈。

勾剔:勾剔連作。

打:名指向內(nèi)彈。

摘:名指向外彈。

歷:食指連挑兩弦或三弦,與挑的區(qū)別在于歷的節(jié)奏較快。

急歷:食指連挑兩弦或三弦,歷的彈法比挑的節(jié)奏快,急歷更有強調(diào)快彈的意思。左手“跪”的古寫法符號與右手“急歷”符號相同。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連續(xù)出二聲,這是蠲一根弦的彈法。如果是蠲兩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連作兩次,而是在急速連抹相鄰的兩根弦后,名指隨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這兩種彈法的蠲節(jié)奏相近,彈奏動作則完全不同。

輪: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連續(xù)出三聲。

半輪:在同一弦上摘、剔,連續(xù)出二聲,其速度通常會比全輪慢。

瑣、長瑣: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聲為瑣,若繼而連續(xù)抹挑數(shù)聲為長瑣,長瑣可加至六到十三聲,通常七聲使用較多。

如一聲:在此符號之前的兩聲(有時也會數(shù)聲)要同時彈出。如相差八度時的按、散音用剔彈出,如同一聲。有時急速彈出的前后兩聲或數(shù)聲也稱作“如一聲”。

雙彈: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彈出兩個“如一聲”的音,彈法是中、食兩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撥: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時斜向左方快速撥入兩根弦,出音有力。

剌:剌讀作辣。用食、中、名三指于“撥”的反方向彈出兩根弦,出音有力。

撥剌:此兩指法常常連用。先撥后剌,彈奏有力度的雙音。

伏:伏是針對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開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靜止。這一指法過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須擦弦而過,發(fā)出一“沙”聲,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伏常與剌結(jié)合使用,先刺后伏。

撮:雙音彈法,分小撮和大撮。小撮為被彈兩弦之間隔一或兩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齊;大撮為被彈兩弦之間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齊。齊撮撮的古寫。譜中會緊接標出某兩弦,撮幾聲。

打圓:對此符號之前的兩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彈一次,再緩彈一次,共出四聲,如果從打圓符號之前兩音算起,共出六聲。

滾:用名指自內(nèi)向外彈,連續(xù)摘四聲至六聲或七聲,連成一片。

拂:用食指自外向內(nèi)彈,連續(xù)抹四聲至六聲或七聲,連成一片。

滾拂:前兩種指法常常連用,先滾后拂。何弦起何弦止,譜上會另有弦位標明。

全扶:食指連抹兩弦,中指緊接又連勾此兩弦,名指隨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3.左手指法

大指:大指末節(jié)微屈。用側(cè)面按琴弦。大指按弦有兩個部位,一是有指甲部位,用半甲半肉按弦;二是大指骨節(jié)凸起部位,完全用肉按弦。當兩或三根弦連彈時,兩個部位就需兼用。左手按弦的四個指頭中,大指使用最多。

食指:食指以指面自然地平按在弦上,但食指更多是用于點徽位上的泛音。

中指:中指以指面按弦,只在琴面的中、下準部位使用,上準不用。

名指:名指以指面偏左側(cè)(小指方向)部位按弦,左手按弦的四個指頭中,名指使用僅次于大指。

跪:用名指跪著按弦,多用于七弦五徽以上。彈法是名指中節(jié)、末節(jié)彎曲,以名指指背左側(cè)部位按弦。

上:按彈得音后,按弦手指不離開弦向右走上一音或數(shù)音,音之間直接連接,不出滑奏效果。

下:與“上”彈法相同而方向相反。

進:與“上”彈法相似,但只“上”一個音位。

退:與“下”彈法相似,但只“下”一個音位。

復(fù):回復(fù)到原來的音位。

進復(fù):進復(fù)連用,按彈得音后,上進一音位,又下回復(fù)原來音位,所以進復(fù)兩音都是虛聲。

退復(fù):退復(fù)連用,按彈得音后,下退一音位,又上回復(fù)原來音位,所以退復(fù)兩音都是虛聲。

引:結(jié)合“上”、“下”之用詞,與“上”“下”不同的是,“引上”、“引下”的音過程略緩,有滑奏效果。

滸:按彈得音后略微停頓,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譜中常寫成“午上”,上至何音位譜中會接著標示;另一說為上的幅度大至一個半音或一個半音以上,引上過程中不滯留者為滸。

淌:奏法與下相似,“淌”使“下”進行的音過程略緩,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準。

往來:按彈得音后即連續(xù)綽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來數(shù)次。譜中不一定標出往來次數(shù),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為常用。

撞:按彈得音后,手指向上(半音或一音無定規(guī))急撞后再回到原位,過程很快。

逗:按彈得音的同時,手指急上復(fù)下少許,與撞的區(qū)別在于急上復(fù)下的音與彈弦同時進行,成為音頭上的裝飾音。

喚:右手彈弦出音的同時,左手急速向上少許,又退至音位之下少許,又復(fù)上至原音位,這些向上、向下和復(fù)上原音位的動作都在快速中進行,共同成為原音位音頭上的裝飾音。

掐起:大指按弦彈一聲后,名指按于大指的下一音位,同時大指將已彈過的弦掐起,大指掐起時使用大指甲左側(cè)邊緣將弦向內(nèi)撥,此時在名指所按音位上出聲。

對起:與“掐起”同,古寫法。

對過:與“掐起”同,古寫法。

對按:與“掐起”同,古寫法。

抓起:大指按彈之后,隨即用大指抓起此弦散音。

帶起:名指按彈之后,隨即用名指帶起此弦散音。

罨:名指按彈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擊按弦得聲。

虛罨:左右手不按不彈,左手用大指或名指在指定音位上擊按弦得聲。

推出:中指按彈第一弦后,隨即用中指把弦向外推出得聲。

不動:有兩種用法,一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定住不動,有意使出音呆板枯槁;二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右手另彈它弦散音時,左手仍按原音位不動,以便在原音位上接著彈。

就:前一音用某指上、下至某徽時,需在此弦或另一弦彈奏,此時用“就”而不必再寫某指、某徽位。有“就在此處彈”之意,是一種省略寫法。

綽:從下向上,向本位音滑奏,是上滑音記號。

注:從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是下滑音記號。

吟:彈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微微波動,稱之為吟。

長吟:在時值長的音位上多次作吟。

定吟:不移動按弦音位,只搖動手腕的吟,實是速度快而幅度極小的吟。

細吟:幅度小速度快的吟,與定吟的區(qū)別在于細吟是移動音位的。

急吟:動作急速的吟,與細吟類似而幅度略大。

緩吟:動作緩慢的吟。

游吟:幅度大至帶進復(fù)的吟,通常作兩次進復(fù),實與猱弦相似。

猱:彈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波動,幅度比吟大,上下半音至全音都可能。

長猱:在時值長的音位上多次作猱。

急猱:動作急速的猱。

緩猱:動作緩慢的猱。

有撞意之猱:猱的過程中手指向音位上方有撞擊意,猱的幅度在多次急上復(fù)下中漸次減小;或是先作撞,撞后即在音位上方作猱,猱的幅度漸次減小。

4.左右手配合動作指法

分開:此譜字前應(yīng)為抹挑連作或勾剔連作指法,當右指抹或勾弦出音以后,左指即向上進一音位,然后右指作挑或剔,左指隨即復(fù)下原音位,復(fù)下之音往往帶注。

同聲:左手大指或名指按彈出聲之后,把弦抓起或帶起得聲,同時右手彈一空弦與其同聲。

應(yīng)合:左手名指或中指按彈出聲之后,右手連彈二音或數(shù)音散聲,此時按弦的左指或上或下,進退到右手彈出的空弦音相合的音位。有些古譜在左指按彈出聲之后右手接著彈一散聲相應(yīng)也標記為應(yīng)合,但通常只標記二聲以上的應(yīng)合。

放合:左手名指或大指按徽取聲后再向內(nèi)移動放開空弦,隨即按彈相鄰弦高八度音與剛才移動放開的空弦音相應(yīng)合,應(yīng)合的兩聲可以同聲,也可能是前后緊接出聲。

掐撮三聲:據(jù)此譜字前名指按音、空弦之撮音,左手大指作罨、掐起,右手撮;左手大指再作罨、掐起、罨、掐起,右手再撮。

古琴指法減字譜是什么

減字譜又稱指法譜,古代漢族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征的記譜法。

一開始,古琴的曲譜是文字譜,也就是用文字詳細描述古琴的彈奏指法,但是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個指法要用很長一句話來描述,一首曲子很可能就會需要長篇文字,非常不方便。

于是到了唐代,古琴家曹柔將文字譜進行了簡化,把漢字減去某些筆畫,保留有特點的部分,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故稱減字譜。

減字譜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jié)奏,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p>

古琴減字譜指法如何分類

歷朝歷代的古琴減字譜體系時十分駁雜的,古琴指法從六朝起,到民國的時候一共有1036個,有減字寫法但是沒有名稱的指法有1070個。

對古琴這些豐富而又復(fù)雜的減字譜指如何分類,是歷朝歷代都存在分歧的一個問題。最近幾百年來,琴家將減字譜中存在的減字符號統(tǒng)稱為“指法”,事實上減字譜中不僅僅有指法,還有其他表明節(jié)奏、速度的減字符號,即非指法減字符號。如:曲終、少息、大息、緩、急、就、同聲、如一、不動等等之類的減字符號。

宋代之前,對于指法之外的譜子一般不做說明,或較為含糊。唐代陳居士的《聽聲數(shù)應(yīng)指法》將:息、從頭之類的非指法減字譜稱為“雜用寄意”。元人吳澄的《琴言十則》將這種指法稱為“左右朝揖”。明朝朱厚熜《風宣玄品》將:再作、少息、少許、不動一類的指法稱之為“雜用”。

査阜西根據(jù)彭祉卿的《桐心閣指法析微》里面的分類法,在《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將古琴減字譜分為五類,分別是:右手指法譜字、左手指法譜字、左右手指法譜字、指示音位的譜字、指示節(jié)奏的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