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世稱什么
陶淵明是東晉偉大的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jīng)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xiāng),過隱居生活。
陶淵明世稱什么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號為“靖節(jié)徵士”,簡稱為“靖節(jié)”,世人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
陶淵明的代表作
1、《飲酒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千古名句: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創(chuàng)作背景: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jīng)。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最終抱定固窮節(jié),飽受饑餓與寒冷。破舊茅屋風凄厲,荒草掩沒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2、《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千古名句: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jié)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
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愉悅的心情。
在本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tǒng)觀念,沖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
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稱贊、欽佩乃至效仿。
3、《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shù)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奔瘸?,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千古名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創(chuàng)作背景: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chǎn)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jié)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陶淵明是一位什么樣的人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中古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具有很大的影響。他對“真”的認識,不僅重視對“歷史”、“人生”的真實,而且重視情感的自由抒發(fā),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他對自然的認識,體現(xiàn)了他獨特的文學思想。
他不講教化,不講雕琢,只講感情的自由表達,重視詩詞的自然,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不管是倡導藝術的真實性,還是崇尚文學的自然,都是要盡情地表達生活。這就是陶淵明的文學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