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人,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1、對功德的意義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構(gòu)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梁,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jīng)濟的交流和發(fā)展,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在文獻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
張騫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后,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情況,"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yè),而兵弱而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shè)利朝也。
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澤,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fā)間使此載說明漢武帝是在張騫介紹了道可通大夏后才開始命張騫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發(fā)展的。
2、對作者的意義
張騫不僅開拓了漢與西方諸國貿(mào)易的"絲綢之路",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同時,也通過它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為我國漢代昌盛和后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騫在回國后的第二年去世。他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地區(qū)的聯(lián)系。當時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3、對當?shù)匚幕囊饬x
由于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后漢朝和西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nèi)地,豐富了漢族的經(jīng)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shù)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fēng)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jié)h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為后來西漢政府設(shè)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chǔ)。
張騫的軼事典故
1、張騫尋源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張騫向皇帝說到“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于是唐詩中就把“尋源”或“尋河”作為去西陲的典事使用。
如駱賓王《西行別車臺詳正學(xué)士》中寫道:泄井懷邊將,尋源重漢臣。又如杜甫在《東樓》中寫道:傳聲看驛使,送節(jié)向河源。岑參《磧西頭送李判官》中寫道: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
2、張騫泛槎
《博物志》中記載??统碎吨撂旌邮?,流傳到南北朝時,又附會出了漢代張騫為了尋找黃河的源頭乘槎逆水而上,不料身到銀河旁、并見到織女、織女還將她用來支撐織布機的石頭送給他的傳說。
南朝梁庾肩吾在《奉使江州舟中七夕》中寫道詩: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
其子庾信《七夕》詩:星槎通漢使,機石逐仙槎。詩中所言“漢使”,即指漢朝使者。同時期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張騫尋河源,得一石,示東方朔,之后,張騫泛槎成為典故,在唐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意喻為對遠國異族文化神秘感覺的體現(xiàn)。
張騫的歷史評價
1、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評價道:西北各國和漢朝有了交往,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chuàng)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
2、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評價道:博望杖節(jié),收功大夏,意為博望侯張騫奉命出使,取得通使大夏的功勞。
3、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評價道:漢代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究黃河源頭,經(jīng)歷許多國家,并設(shè)置了西域都護府以統(tǒng)領(lǐng)各國。從這以后,才知道西域的詳細情況,史官才能在史書中加以詳細記載。
4、唐朝名臣魏征在《隋書·西域傳》中直接將張騫、班超皆列為逢迎霸主的好事之臣,批評他們?yōu)樽非蠊γ叧兄魃稀?/p>
5、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張博望班定遠合傳》中,高度評價張騫是不屈不撓堅韌磊落的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