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網
家長網  /   教育資訊  /  生活  /  小孩行為不好要怎么才改的好

小孩行為不好要怎么才改的好

時間:2023-10-09 09:47類型:生活閱讀數(shù):669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要經過大人的不斷教導,讓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規(guī)則,但在教導過程中,有些孩子會表現(xiàn)出一些不良行為,家長為此很擔心。那么,小孩行為不好要怎么改?家長如何引導呢?

小孩行為不好要怎么才改的好

1.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故事、兒歌,正面引導,給孩子展示正確的做法。邀請鄰居、朋友或親戚家講衛(wèi)生的“小客人”來家里做客。當著孩子的面,及時夸獎飯前洗手的“小客人”,給孩子樹立榜樣。

2.建立賞罰規(guī)則

以鼓勵為主,懲罰為輔。家長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點滴進步的眼睛,及時表揚鼓勵。表揚可以是語言的,但要具體如“要吃飯了,你把手洗得真白”;要睡覺了,“你把牙刷得真白,你的牙就不生病了”。

3.家校合力

共同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家長要及時和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溝通,把孩子在學習上的壞習慣,如寫作業(yè)拖沓,在家里不愛讀課外書等,積極聽取老師的建議,共同協(xié)作能更好地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4.不厭其煩的指正

孩子記性好,忘性也大。經常吃飯的時候不自覺的就用了左手,吃飯也只吃愛吃的,這個時候家長要不停的指正他,多指正一段時間就會形成習慣。

5.保持清靜的學習環(huán)境

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忙這忙那,進進出出,影響寶寶的注意力。 此時家長最好也看一看書或報紙,少做一些分散寶寶注意力的事情。

小孩行為不好的原因

1.理想與能力的矛盾

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他們也有理想,有抱負,也渴望出人投地,他們也想把學習搞好,但缺乏好的習慣、好的方法和好的基礎,他們想把工作做好,但缺乏強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

2.欲進與畏難的矛盾

大多數(shù)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有這樣一種矛盾:他們想提高學習成績,但又怕刻苦學習;他們想進步、改變現(xiàn)狀,但又缺乏克服困難的恒心和毅力;他們想在競爭中取勝,但又怕花力氣;他們 想改正自己的缺點,但又怕“伙伴”說他“膽小怕事”。

3.自尊與自卑的矛盾

一些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強烈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但他們因失敗了而怕再失敗。因此他們在行動上故步自封,怕出頭露面,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遭別人嘲笑,說話辦事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氣。因此他們做事有時自暴自棄,不敢、不愿相信自己能獨立完成工作。

4.獲得注意或關心

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孩子們最初也都嘗試過用建設性的方法獲取大人的關心。孩子們哭鬧的時候媽媽則會急急忙忙跑過去。好好表現(xiàn)無法獲得關心,哭鬧反而獲得關注,孩子們自然會選擇具有破壞性的行為。

5.爭取權利或優(yōu)越感

爭取權利和優(yōu)越感也會隨著孩子性格的不同分為積極型和消極型。既有選擇通過爆發(fā)、反抗、說謊或撒潑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孩子,也有消極的,選擇通過不聽話、善忘、懶散等方式進行抵抗的孩子。

孩子有行為問題怎么辦

1.教師家長要從小給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有益于形成高尚的人格,要鼓勵他們投身于自己愛好的集體活動中,有益于他們自己學習成才,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弱點,有益于身心健康。

2.在學生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都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學生要以贊揚、肯定為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喜歡學習,自主學習。若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良行為,應采取合理的,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切勿采取辱罵、體罰等過激措施。

3.課余讓他們多鍛煉,發(fā)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勞逸結合,把多余時間用在有益的事情上。抵制一切不良行為。

4.不讓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強化,任何事情都要提前控制和預防,特別是關乎孩子的成長的行為習慣。在發(fā)現(xiàn)自家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不要想著一下子就撥亂反正,而是從行為上降低難度。

5.家長實行堅持原則,既然家長設定短期目標和最終目標,那還是要在行動上堅持才能有成效。